今天推荐一部BBC制作的高分纪录片,名字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豆瓣评分8.8。网友高赞,“对消费社会来说,这是禁片”。
如果你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剁手次数再多,依旧是千手观音,没必要看下去——如果你非要看,我也不拦着。这篇文章是对打工人的警醒。
啥叫无节制消费呢?
我的理解是,贷款消费。这里的贷款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更是超出个人支付能力的消费。大家比较熟知的手段,通常是某呗,某条,以及某某信用卡。早在双十一之前,它们已经主动抛来媚眼,为你办理了各种提额手续。这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到了还款日期,你就有支付能力。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要从两点来讨论这个消费时代的真相。
其一,他们如何让人做到无节制消费?其二,我们为什么会无节制消费?《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露消费社会中的各种套路,让你看清楚,你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套路一、计划报废。
顾名思义,计划减少产品使用寿命,让消费者不断消费,从而赚到更多金钱。而这早已经是各个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早出现在电灯泡行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几家规模庞大的电灯泡公司组建福玻斯联盟。联盟签订的相关协约,就有关于电灯泡使用寿命的规定,最高到1000小时。在此之前,电灯泡能使用2500小时。将其使用寿命缩减到一多半,就是让消费者购买更多的电灯泡,厂家收割更多利益。后来福玻斯联盟被解散,但是它的计划报废却成为各个行业发家致富的圣经。洗衣机会采用容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苹果手机会缩短电池续航年份,让人重新购买新款苹果。或许有些非苹果用户会很开心。我只能说,骚年太天真。手机卡顿,也是大多数手机品牌报废计划的一环.
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提到,我们正经历着和祖先不一样的文明生活。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商家鼓吹新款能够带来更多快乐,辞旧迎新的消费观,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价值观。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人都有贪嗔痴,会攀比,会炫富,会用凡尔赛学包装自己。商家就会利用这种人性,制造各种不同款式的产品。他们就是要满足人类的物欲,让购买的人得到一种人无我有的虚荣心。通用公司的总裁斯隆就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的高手。他提出,消费者可以像购买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汽车硬件设施无法更新,就改变它的外观,推出不同色系的汽车。有钱人如张柏芝表示很开心,终于可以用不同色系的汽车来搭配自己的衣服了。或许你对汽车不感兴趣,也不像张柏芝那样有钱,认为斯隆这种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的套路,对你不好使。
其实还会有影响,因为其他商家也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当年买苹果6的时候,就看到有土豪金、银白和深空灰三种色系。我的很多朋友选择了土豪金,而我最终选择了深空灰,因为它最便宜(贫穷让我理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能看出苹果的营销手段,用不同颜色打价格差,提高土豪金款的价格,给消费者营造一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优越感。
套路三、营造恐惧,控制他人。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就能更好地控制消费者。《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用SUV车型来论证这一观点。
它的产生就利用了人类恐惧的本能。巨大的车型,让人感觉更有力量,气质更彪悍,安全感更高。尤其在“9·11”之后,恐怖主义成为美国人的梦魇。在21世纪初,SUV车型就达到美国汽车总销量的20%以上。
有意思的是,SUV的安全性并不高。因为体积较大,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或许你觉得这只是翻车的情况。但你要清楚,60%以上的车祸,都与翻车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对SUV车型的推崇,并非理智的选择。利用恐惧推销产品,各行各业都轻车熟路。
漱口水利用人们对口臭的恐惧。
老年保健品,是利用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
保养品是利用人们对衰老的恐惧。
酸碱体质理论的盛行,是对失去健康的恐惧。2018年11月,“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阳已经承认其理论是营销骗局。然而,他的酸碱体质理论依旧在国内大行其道,至今仍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除了上面三种套路,商家还会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来给消费者催眠。
穿明星同款,成为很多观众的嗨点。
千条路万条路,大家还是玩不过商家的套路。
商品的生产者是套路高手,销售者也会利用各种促销手段来拉动消费。“双十一狂欢,全年低价”,现在买立省50%,多买多省的营销口号让很多人心动。但我们也要明白,不买,立省100%。
我不是在抵制消费,而是希望大家保持一个理智的消费观,在消费之前要思考两点。
其一,你的消费是花明天,圆今天的梦吗?
其二,你的需要,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先说第一点。
前文也提到当下便捷的贷款消费,各大资本也都推出了各种消费贷,甚至现金贷。它们就像魔法棒一样,扩大消费者的购物欲,开始各种买买买模式。
然而,在买买买之后,你真的可以还得起这些贷款?
再说第二点。
总有些人声称,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其实需要也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马尔库塞就曾说过,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分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很容易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如果一个人,用借贷的手段,挎昂贵的包包,买下几十只轻奢款口红,拿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去网红餐厅打卡。她的大部分消费都是无节制的。
想要避免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 不妨听听老舍的话: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一部在任何时间都值得看的纪录片。因为我们始终面临一个刺激消费,鼓励消费,以贷款消费为荣却很少反思消费的时代。或许你会问我,为啥今天才推荐?因为我刚刚清空购物车。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