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环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电子竞技的崛起为体育娱乐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近1/5国人听力损伤,这个习惯等于“听电钻”,行业动态,成都金大立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近1/5国人听力损伤,这个习惯等于“听电钻”

    来源:四象工作室

    喜迎五一假期的同时,又到了打工人们返乡的小高峰。回家路上很多人最怕的就是在高铁和飞机上遇到口水横飞的邻座。中国人嗓门大举世闻名,除了语言、文化习惯的原因外,还可能与生活环境过于嘈杂伤害了我们的耳朵有关。

    在“全球听力指数”调查的51个国家中,中国人的听力水平排在倒数第14。目前,我国约有16.97%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身边到底有哪些潜伏的“听力杀手”在不知不觉间在伤害我们的耳朵?我们又该如何去减轻这种伤害?

    1、人们的听力越来越差了

    你是否有感觉到自己对周围的声音越来越不敏感,听别人讲话经常要大声重复一遍才能听清?

    晚上去夜店、KTV,周末和节假日听场演唱会,时常带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休闲活动和习惯可能给你带来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

    德国助听技术公司(Mimi Hearing Technologies)通过APP收集了全球150万用户的听力数据,制作了全球51个国家的“听力指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听力最差国家”中排名第14位,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实,听力损伤是全球普遍现象。今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有史以来首份《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未来30年,听力受损者的人数可能会增加1.5倍以上,超过7亿人可能会经历中度或更严重的听力损失。其中,超过10亿年轻人因为不良的用耳习惯,正面临着本可避免的听力损失风险。

    在《世界听力报告》中,噪声被视为听力损伤的重点风险因素。当声音强度达到80分贝,持续时间超过40小时/周,就会造成听毛细胞损伤。分贝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听力损失的就越严重。

    其中,年轻人更多的因为在休闲活动中接触噪声而发生听力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1亿年轻人面临由不安全的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4300多万12-35岁青少年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残疾性听力损失。

    2、我们的生活环境究竟有多吵?

    噪音不止影响人们的听力,还会对健康产生全方位影响,使人烦躁、压力上升、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究竟有多吵?

    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0》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噪音状况进行了检测,令人惊讶的是,最需要安静的康复疗养区和居住区,反而达标率最差,甚至低于一些马路和交通干线。

    并且,所有场所的夜间达标率明显低于昼间达标率,说明在夜深人静需要休息的时候,还是无法避免被噪声所困扰。

    不仅居住、娱乐、通勤的过程中被噪音围绕,生活中一些个人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伤害听力。

    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12-35岁青少年中,近半数用个人音频设备的音量大到了不安全的程度。如果你经常坐公交车、地铁通勤,并且在通勤中使用耳机收听各种音频,那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有噪声测试结果显示,当地铁进站时,噪音峰值可达到90分贝,当你再调高音量试图听清耳机中的每一句歌词时,无形中耳中的音量又增加了10分贝,这个分贝值与工作中的电钻相当。但由于外部环境过于嘈杂,我们对耳机音量过大毫无察觉。

    根据美国CDC的数据,这样的音量每天最多只能听15分钟,否则天长日久听力损失在所难免。那么在其他的环境中,我们的耳朵对噪音承受的极限值是多少?

    安全的听力主要取决于声音的强度和时长。我们不能脱离分贝数去谈承受时间,也不能脱离时间去谈分贝数。正常交谈的音量持续多久对听力都不会产生明显的伤害,而马路上的噪声人类承受的极限值是8小时,至于过年放鞭炮的声音,只能承受1秒钟。

    据统计,中等和高收入国家的12-35岁青少年中,有40%的人在夜总会、迪厅和酒吧接触到很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声级。在夜总会、迪厅和酒吧,中位声音等级为104 至 112 分贝,流行音乐会的噪音等级甚至可能更高。

    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平均噪音等级高至100.5 分贝。在这些噪声爆表的环境中,不到一分钟就足以产生不可逆的听力损伤,而年轻人在这些场所停留的时间明显超过了承受值的极限。

    3、我们如何不知不觉丧失听力的?

    在感官系统中,眼睛视力的下降很容易被感知,但我们却很难察觉到听力的损失。这是因为最先出现损失的是高频听力(4000Hz以上)。

    人耳能感受到的正常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接触到的声音频率为500Hz-3000Hz,在这个范围内的听力正常,我们就几乎感受不到听力损伤。当有所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

    听力损失究竟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精密的听觉系统。

    在我们的耳朵中,有一个像蜗牛的器官叫耳蜗,外面的声音进入耳朵后,先振动鼓膜,振动经过中耳传递到耳蜗,耳蜗中的毛细胞将声音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过大的音量会让鼓膜产生剧烈的振动,持续刺激下会造成大量毛细胞死亡,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感受高频的毛细胞。除此之外,过度刺激还会造成代谢超负荷,也会损伤耳蜗毛细胞。可怕的是,毛细胞死一个少一个,无法再生。

    据2017年发表的《2784名中国民航招收飞行学员听力状况调查》,在中国民航招飞体检的2784名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其中大学生的听力淘汰率及听力损失患病率相对较高。

    在每一次震耳欲聋的演唱会、社会摇、广场舞中,每一次隔壁装修的电钻声中,每一次调大手机音量的过程中,耳蜗中的毛细胞都在无声无息地凋亡,而我们对此毫无察觉。

    世界的多彩不仅在于视觉上的美,还在于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声,朋友的欢笑声,热闹的市井声,厨房炒菜烟火声......这些声音是如此地普通,但直到失去了才意识到是耳朵对外界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知。

    拯救听力,从当下做起。或许回家的旅途中一副耳塞或耳罩,适当的音量和休息时间,就能够守护住脆弱又宝贵的听觉。



    上一篇:市场监管总局对九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
    下一篇:华为芯片“停产”大半年、手机缺货后,全面切换
    金大立免费服务热线
    028-83734198
    地址:成都彭州市工业开发区天彭镇旌旗西路419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2020 成都金大立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