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6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的报告显示:针对23.6万多名新冠患者(主要是美国人)的研究中,超过1/3的新冠治愈者出现了脑部疾病,包括炎症、中风、精神病和类似老年痴呆等在内的一系列并发症。这无疑又一次加大了对新冠病毒危害的认知。但如今,国内各地居民都在分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不少人出现了“疫苗犹豫”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安全,没有必要打疫苗;另一方面则可能听信了各种流言,对疫苗持有疑虑。今天就为大家破除常见流言、消除误解,讲明注意事项,让大家能更安心地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利己利人的事。
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转。(PS:全民接种80%才能达到群体免疫屏障,即要接种10亿多人。)
因此,疫苗不仅有必要打,而且越早接种越好。更有专家表示,如果疫苗接种达到一定比例,此次云南瑞丽市的群体感染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
针对有些人害怕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专家表示:不良反应不代表疫苗有问题。
接种任何疫苗,都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轻微不良反应。截至目前,我国已接种新冠疫苗1亿剂次以上,总体上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于一般普通的疫苗,比如流感疫苗。
而且我国使用的新冠肺炎疫苗以灭活疫苗为主,制作工艺成熟,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因此,适宜群体,都可安心接种。
公开数据显示, 我国疫苗有效率是79.34%。这意味着,打疫苗的人比没打疫苗的人减少了79.34%的发病。至于流传的“只管半年有效”的说法,专家表示,这是断章取义。
新冠疫苗研发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目前监测到的抗体水平时间大概是6个月以上,不代表免疫时间就只有这么长,且抗体也不是唯一衡量保护的指标。因此“新冠疫苗只保护半年”,是对疫苗保护力的误读。
关于疫苗的免疫持久性研究仍在持续观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将会随时更新,具体有多久的保护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一般情况下只要对疫苗辅料或是佐剂成分不过敏,都可以接种。打个比方,如果去年打过流感疫苗,没过敏,或者小时候打疫苗也没过敏,就可以去打新冠疫苗。
如果是对食品、宠物、花粉、青霉素等过敏,绝大多数不属于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但也要如实报告,由医生判断能否接种。
专家表示,真正对疫苗过敏的比例不是很高,比较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很多是一过性的,很快就恢复了。稍微严重点的症状,如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概率一般是百万分之一以下的水平。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注意:接种结束后一定要留观30分钟。因为绝大部分的过敏反应会在接种后15分钟内发生。万一真的发生了相对比较严重的过敏不适,接种点都可以及时给予救治,避免发生一些其他的意外。
针对基础性疾病比较多的中老年人,接种点在预检时会需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老年人可以带着自己的病历,让预检医生查看,方便医生综合判断。也可以在接种之前去熟悉的医院,咨询医生的意见。
接种新冠疫苗并不影响备孕。现在的新冠疫苗,不论是上市的还是进入临床试验的都没有活病毒疫苗,对备孕人群是安全的。
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基于对疫苗安全性的理解,不推荐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① 不满18岁,不建议接种。
② 当存在对其它任一疫苗过敏时,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
③ 不管是什么疾病,只要是引起了发热表现,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④ 急性发作的疾病,症状较重影响生活了,如重感冒卧床、急性荨麻疹发作期都不适合接种。
⑤ 正在治疗,没能控制良好的慢性疾病。比如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接受化放疗期间,或者糖尿病患者处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期间、甲亢甲减甲状腺素很不稳定等,都不适合进行接种。
⑥ 出现免疫功能受损的疾病,像恶性肿瘤、HIV感染、慢性肾脏病、器官移植后等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受损,这些人群不建议接种腺病毒疫苗,可以选择灭活或者亚单位疫苗。
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下接种疫苗前后的一些饮食生活注意,也许能帮助大家减少不适,争取更好的免疫效果。
① 打疫苗前后几天宜早睡,避免熬夜。华西医院研究者表示,疫苗接种之后睡眠不足会显著降低疫苗的保护效果。
② 接种后两三天内,可以暂时停止剧烈运动,但保持有氧运动。休息充足、没有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过两天再恢复高强度运动。
③ 好好吃三餐饭。通过疫苗激发免疫反应,产生足够的抗体,需要多种营养素配合。
其中蛋白质最为重要,抗体本身就是用蛋白质制造的,细胞因子、补体等也是蛋白质。另外像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等则起到辅助作用。总的来说好好吃饭,均衡营养很重要。
④ 接种后的两三天不要吃海鲜和其它有过敏风险的食物。以免可能会出现暂时性过敏反应。
⑤ 限制可能升高炎症反应的食物,像煎炸熏烤食物、加工红肉、过量甜食等,在接种后的三四天内最好不要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发布会上说,虽然没有看到接种疫苗之后,饮酒会影响到疫苗效果,但是过量饮酒确实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接种疫苗前后要保持一个平稳的生活状态。
王华庆还表示,目前接种的人群主要是18~59岁人群,通过目前监测来看,在这个人群当中还是有个别人出现了心因性反应。
为什么出现心因性反应?王华庆解释,这可能跟在接种疫苗前、接种疫苗过程中、接种疫苗之后紧张或者心理焦虑有一定关系,这导致了心因性反应发生。
“所以我强调一点,大家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就认为它是一次普通的注射,不需要过度焦虑,要以放松的心态去接种这个疫苗,这样会大大减少出现心因性反应。”王华庆表示。
王华庆在发布会上说,从已有认知推断,接种HPV疫苗和新冠疫苗不会影响免疫效果,但是发生疑似不良反应需要鉴别,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和HPV疫苗至少要间隔2周。他提醒,接种疫苗后出现头晕、恶心、发烧等表现,绝大多数属于疫苗一般反应,无需过度紧张。
现场,有记者提问:据媒体报道,智利自2月初起大规模接种疫苗,接种率接近1/3,但当地每日确诊数字不跌反升,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对当前的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有哪些启示?
吴尊友表示:从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的信息更新,我们注意到,在今年1月份、2月份,全球的疫情出现了一段的下降回落,随后全球疫情总体又出现了反弹回升,反弹比较突出的像印度、巴西,智利这个国家疫情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4月份一直处于疫情上升阶段,去年12月初的时候,每日报告数大约在2000例左右,到今年4月初,每日报告数达到了8000,也就是说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智利的疫情一直处于上升。智利从2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疫苗接种的工作,到4月初,至少接种了一针次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25%,这个比例还达不到控制疫情所需要的疫苗接种率。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科普两个基本概念,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
第一,保护效果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这个保护效果,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考核的就是对个体的保护,每个个体接种疫苗以后产生的抗体都能对自己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保护效果是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所以我们把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所以去年英国当时说的群体免疫就是这样一个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传染病越弱,需要的接种率就比较低,像新冠,它需要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如果免疫接种率达到10%、20%、30%,甚至40%,只能起到个体的保护,不能产生群体免疫,当有传染源传入时还会发生流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各个国家都在拼,大力的推疫苗接种,要赶在秋冬季下一个流行高峰来临前实现群体免疫接种率需要的覆盖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