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BC
一个人最多能够保持几个关系密切的朋友?英国牛津大学演化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给出一个数字和一个假设:150人,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不超过5人。
这个答案被称为邓巴数,也叫150定律,指一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那个假设叫社会脑假设(social brain hypothesis)。
但是,邓巴数和相关的社会脑假设历年来在灵长类动物学、认知和实验心理学领域受到猛烈抨击。
最新一轮争辩发生在邓巴数问世30周年 -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一项研究斥邓巴数理论不足为信,邓巴教授则撰文反驳,宣告“我还是对的”,150定律今天仍旧成立。
邓巴数
1990年代初,当时在伦敦大学学院任教的邓巴提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上限,是由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区域的大小以及相应的处理能力决定的;这个区域位于脑半球顶部,与知觉、意识、语言、运动、空间推理等高级功能有关。
人际关系在这里不包括萍水相逢、泛泛之交,而是指相互知晓,并且了解圈内彼此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个定律,如果一个群体规模不超过人数上限,那么“朋友圈”里每个人都彼此认识,对彼此的关系有足够了解。如果这个圈子人数超过上限,就会出现失控危险,需要制定规则,通过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来保持群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邓巴数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团队建设,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楼房时会考虑这个数字,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社交平台设计和在线安全软件开发等经常会参考邓巴数。
但是,它从一开始就极具争议,不乏质疑者和批评者。
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兴起后,直觉告诉人们,建立、维持一个有几百人的朋友圈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
对150定律的一条最主要的批评是说,人类的行为取决于文化,不适用灵长类动物行为的生物学规律。与此一脉相承的一个观点是,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扩大和维持朋友圈成为可能。
邓巴教授在文章里写道,大部分批评意见都忽略了一点,即邓巴数适用的是优质的关系,而不是泛泛之交;较浅的彼此认识关系属于社交网络的外围,不属于150个有实质意义的朋友关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者最近对邓巴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数据计算和分析层面论证其缪。
对此,邓巴反驳说对方采用的统计方式有缺陷,未能将累积至今的证据纳入其中。
比如,个人社交网和自然形成的社群大致规模是150人,具有鲜明的分层结构,这一点可以在通讯录、脸书群、圣诞贺卡寄送名单、军队作战单位、线上博彩环境、教区、村落和青铜器时代的社群等各处找到证据。
这个社交关系层次结构在社区和个人社交圈都可以看到,每一层的规模大致是里面一层的三倍。猴子、大猩猩、海豚和大象的社群都有类似的社交层次结构。
邓巴在文中提到历年来在行为和神经认知方面有许多发现为社会脑假设(social brain hypothesis)提供了论据。
有十多项神经成像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人类还是猴子,一个个体的社交圈跟他们的默认设置神经网络 - 管理社交关系的大脑回路 - 呈正比。
社交脑假设认为,灵长类动物大脑皮层上的新皮质区域处理社交信息的能力是有上限的。
争议焦点是什么?
澳大利亚两名学者2015年曾撰文评议邓巴数和社会脑假设。
新南威尔士大学ARC研究员戴伦·克诺(Darren Curnoe)和该校演化生态学教授罗伯·布鲁克斯( Rob Brooks)指出,有一点必须首先澄清:
这个数字并非依据复杂灵长类哺乳动物自然组成社群的生态原理或演化法则推导出来的精确数字,而是一个估计数值。邓巴用一个公式来表述灵长类动物社交群体的成员数与大脑新皮质大小之间统计学上的关联,根据这个公式推导出这个估计数。
布鲁克斯认为,邓巴的理论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和问题,但他的思路还是有可取之处。尤其是邓巴提出,人际关系按疏密逐层向外扩展,每一层关系上人数是有限的;我们每人平均有5个最亲密的人、15个密友、45个稍远一层的好友……依次类推。
不管动物神经生物学机制如何,人类社交能力的有限性这个假设是有学术价值的。
主要批评意见
现在已经知道,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大脑新皮质体积较大:新皮质占抹香鲸大脑皮层87%,占人类大脑皮层80%,占骆驼大脑皮层71%,在鼩鼱脑子里只占15%。
布鲁克斯和同事、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研究员戴伦·克诺(Darren Curnoe)指出,问题在于,一个物种的新皮质大小未必就是他们社交生活的唯一决定因素。无数研究发现新皮质区域的大小跟很多因素有关联。
因此,学术界很多人认为邓巴的理论是对灵长类动物大脑、认知和行为的一种不完整的解释。曾经有人把邓巴数放到历史上和生活在当今世界的狩猎采集者的实际社群环境加以检验,结果发现差强人意。
许多批评者认为,邓巴的推理和结论过于简单化。
不过,布鲁克斯认为,邓巴的理论学术研究同时还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各种观点始终在相互碰撞、彼此检验。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