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务部印发通知,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引发社会极大关注。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也在疫情期间发布过类似通知。而且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储备物资已是传统。
去年新冠疫情严重时,德国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民众保护与灾害救助局(BBK)要求每个成年人都应储备可供10天的食物,并公布了一份“食品清单”。这份“食品清单”包括,至少储备20升饮用水,3.5公斤米、面、土豆等主食,6.5公斤蔬菜和水果(或罐头),2.6公斤奶制品,1.5公斤鱼、肉、蛋或全蛋粉,0.4公斤油脂,不需要加热或煮熟的食物(糖、蜂蜜、巧克力、速食肉汤等)。据称,这份清单可以保障每人每天2200卡的热量摄入。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德国就在国家层面进行救济储备,目前仍在150个秘密地点储藏粮食,标准是每个居民可获得10公斤的储备粮。从2016年开始,BBK开始建议民众储备急救物资。瑞士早在50多年前就呼吁应急物资储备,要民众在地下室储藏必备物资。瑞士国防、民防和体育部会不定期公布宣传手册,建议民众储藏哪些物资。该部最近几年提出“无电烹饪”方法,介绍在没电的情况下冰箱中的食物怎样才不会变质,如何烹饪意大利面等。同时,该部还特别要求每个家庭准备急救用的绷带、止痛药、体温计、口罩、消毒剂、蜡烛、野营炉、手电筒、备用电池、身份证件等。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都有此类建议,有的是国家统一提出清单,有的则是以各州为主进行准备。
BBK一名主管去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重大灾害灾难,欧洲各国政府都要求每个民众应当未雨绸缪。储备必要物资也可以防止民众哄抢食品,导致超市出现“断粮”现象。同时,政府部门还会在官网定期公布储备物资清单,供民众参考。
对于中国商务部此次发布的“储备通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2日就舆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澄清。朱小良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另外,有知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储备物资的相关通知是商务部例行的一次工作通知,并没有隐含的深层意义,舆论对这则通知存在误读的情况。来源:环球网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