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摄影师陈漫的一组摄影作品,最近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批评声很尖锐,有说她是“阴间艺术家”,有说她是“丑化中国人”“讨好洋人”“汉奸”。类似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为什么不符合普通中国人审美的作品,总是能和种族对立,搅合起来呢?
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美”。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困扰过古往今来很多大哲学家。拿出两张女生照片,让你选哪个更美,好像挺容易。可是如果让你给出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标准,恐怕就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各花入个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普通人面对审美争议时的常用答案。这个答案,本质上可以归入主观派。比如,在叔本华看来,美就是“纯粹的主体”(也就是人)在知觉中对“纯粹的客体”(比如一幅摄影作品)的审美观照,所以美就是纯主观的事儿。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陈漫当然可以说,她作为创作者就是觉得那些照片美,旁观者怎么觉得,她完全可以不care。“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嘛。可是,现实确实有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被冒犯感,是不是这些人玻璃心、无理取闹呢?
我们接着来看另一种关于“美”的解释,是放在主客观关系中界定的。比如,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与真是一回事”。简单理解的话,一幅作品美不美,判断标准应该是客观属性和主观感受的辩证统一。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有更通俗的说法,他说:“美的问题难点就在于它一方面是主观的价值,一方面也有几分是客观的事实。”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这种视角,主客观关系决定了“什么是美”。唐朝人的观念以胖为美,把客观瘦弱的林黛玉送过去,唐朝人当然不会觉得美。现在普通人的个体审美虽然有差异,可毕竟有个大致统一的“审美金线”,至少在把高圆圆当成女神的直男们眼里,陈漫作品里的女性,很难有美的说服力。更进一步的,在越来越多中国人把凸显眯眯眼当成丑化歧视的象征后,摄影作品里的这些元素,也就容易引发负面的联想。
换言之,“美”的争议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观念水位的反映。人很难超越于时代,那些争议有可以理解的背景。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本身也是流动的,环肥燕瘦,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而且,审美标准如果太绝对,对不符合流行审美标准的人,也可能构成一种压迫。审美观念的多元,对不符合时下审美的“美”多一些包容,是社会文明开放的象征。来源: 狐度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