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报道,此前工厂似乎被年轻人抛弃,平均每年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不过如今潮流再次改向:研究生、博士生开始青睐工厂,程序员离开大厂走进工厂。12月3日,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在宜宾开展招聘,吸引了大批求职者,现场人山人海,热闹程度堪比春运。
乍看之下,这则新闻很是出人意料,还以为程序员放着互联网大厂的高薪不要,甘愿去工厂当技术工人。但仔细了解后,便知道是一场误会。新闻中程序员所去的工厂,研究生、博士生青睐之地,不是一般的工厂,而是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从事的也不是低端的制造业岗位,而是高端技术研发工作。
眼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风口,宁德时代连续排名国内第一,市场占比超过一半,市值在A股排名第三,仅次于茅台和工商银行。一些入职宁德时代的985学校毕业生在知乎上留言称,入职后平均月薪过万,还有可观的年终奖,虽然绝对值上仍无法与大城市的互联网大厂媲美,但在内陆城市,这样的收入水平非常有竞争力,让人很难不心动。
新闻里透露,一些留洋归来的名校生,一开始想做一个体面、精致的上班族,对工厂并不感兴趣。但来到车间后,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电脑化、智能化的,科技含量高,工作内容不是大家想象那样重复、单调;不时在车间走走,不乏乐趣,比整天坐在电脑前要强。从简短的采访上看,这些高学历学生比较满意工作的内容,并没有“螺丝钉”或“大材小用”之感。
无疑,这对于制造业吸引人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但这一案例,是否足以代表潮水的改向,有待商榷。虽然制造业体量庞大,前景光明,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仍是不争的事实。在低端产业链条上,年轻人不满工厂工作时间固定、管理严格,转而投向外卖、打车、快递、直播等相对自由灵活的行业。在高端制造领域,虽然工作内容走向智能制造,对高精尖技术的依赖史无前例地增强,但依然让毕业生们望而却步。
《人民日报》曾对三省六市100家企业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08%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困难,就是“技术人才缺乏”。有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人才缺口为450万人。这固然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后继乏力有关,但在不少领域,技术、研发人才不是没有,而是整个制造行业的吸引力不够。
有人总结,“一流的设计师、研发人才去高校,二流的去设计公司,三流的才来制造业企业。”无论是薪资水平,还是科研环境、资源配套,企业很难跟大学、研究所竞争。加上社会上普遍认为制造业不如互联网行业光鲜,工厂内部晋升通道狭窄、激励措施有限,这些都成了企业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的障碍。
资料图
可见,制造业引才难——无论是低端产业,还是高端领域,归根到底,还是钱没有给到位。之前,媒体上不时见到工厂万元月薪招聘普工,但大多时候只是个噱头,工人要日日夜夜地加班,才能勉强拿到动人的高薪。表面上看,是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耐劳,但实际上,是企业不愿意高薪留人,年轻人又不愿意挣“性价比”低的辛苦钱。不仅一线工人有如此的观感,一些从事高端制造的高学历人才,也有类似的抱怨。不少名校毕业生在社交平台发文感叹,工厂加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加班费不见踪影,承诺的年终奖大打折扣,最终心灰意冷,提早退场。
过去低端制造业企业能够生存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企业高薪招人,将面临无利可图的境地。如今中国制造业走到历史节点,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图景已成历史。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在倒逼企业朝中高价值链条发展。按理来说,以高端制造业创造财富的能力,给高科技人才开出“高价”,不成问题。关键是企业内部环境和管理模式,跟不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能不能让人才安居乐业,在享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高薪之余,看得到向上流动的途径,能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当下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大量年轻人都涌入虚拟行业,势必会危及到制造业的发展,削弱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但要吸引年轻人回归制造业,不是靠一句口号就能动员的,关键靠薪资。新闻中的事实说明,不管什么厂,只要待遇足够优厚,年轻人来者不拒。如果制造业普遍的薪资水平能够让人才满意,能给予求职者性价比高的生活,潮水的改向势在必然。来源: 狐度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