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放弃收购ARM的传言,英伟达方面回应称:“我们继续持有在最新监管文件中详细表述的观点——这项交易将为加速Arm并促进竞争和创新提供机会。”一位内部人士也对外透露,媒体报道的“英伟达告知合作伙伴这项交易预计最终无法敲定”的消息不实。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英伟达准备放弃以40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知情人士称,英伟达该项收购在获得批准方面几乎毫无进展,英伟达已告知合作伙伴,称不指望交易能够完成,英伟达当日股价收盘大跌4.5%。还有消息透露,软银正加紧准备ARM的首次公开募股,以作为英伟达收购案的替代方案。
2020年9月,软银和英伟达宣布达成确定性协议,软银将把ARM出售给英伟达,交易价值为400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软银曾在2016年以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是软银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收购之一。
在协议公布后,谷歌、微软和高通等公司都对这笔交易感到担忧,认为会破坏ARM的独立性,并可能抬高价格,从而限制竞争对手对ARM专利的使用,阻碍行业的创新,引发行业对ARM中立性的担忧。
当时,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也表示,软银将ARM作价400亿美元售予英伟达的交易是一场“灾难”,将摧毁其商业模式。他称,ARM的商业模式是半导体行业的瑞士,与500多个被授权方打交道,其中大多数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他还担忧的是,如果英伟达接管公司,ARM将成为英伟达的一个部门,所有决策都将在美国做出,而不再是在英国剑桥。
据了解,Arm总部位于英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应商,ARM的低功耗芯片设计用于全球95%的智能手机以及95%中国设计的芯片,芯片设计授权给500多家半导体制造公司。
英伟达当初称,此次交易还需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监管批准,交易预计将在大约18个月内完成,即2022年3月。目前,全球监管机构仍在对该交易进行审查,英伟达很有可能错过今年3月的“最后期限”。去年12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反垄断为由起诉阻止该交易,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在去年10月对该交易展开了深入调查,英国监管机构也正在调查该交易,担心它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去年6月,英伟达也已向中国竞争监管机构提交审查申请。
英伟达一直在试图打消外界对ARM中立性的担忧,并试图说服监管认可。英伟达承诺,ARM将继续开放许可授权的商业模式,同时保持全球客户中立性,并称ARM的合作伙伴还将同时受益于两家公司的产品,包括英伟达的众多创新产品。
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也称,英伟达为此次收购花费了大量资金,没有理由和动机去做任何会导致客户流失的事情。他还表示,英伟达不参与手机CPU市场,和ARM是完全互补的,就像英伟达此前收购的网络芯片公司Mellanox一样,对于苹果、三星,以及竞争对手英特尔和AMD都将保持中立性。
本月早些时候,英伟达还披露了一份提交给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的长达28页的书面文件,阐述了监管为何应该批准该公司收购Arm的理由。在文件中,英伟达指出反对该交易的人士误将ARM的历史“浪漫化”了,并夸大了ARM的市场力量。该公司称ARM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ARM年报显示,其在移动处理器上的市场份额已达90%,市场基本饱和,增长面临瓶颈。数据显示,2018财年-2021财年(软银每一财年截止到当年的3月份),ARM营收分别为2023.44亿日元(约合111.27亿人民币)、2026.99亿日元(约合111.46亿人民币)、2066.52亿日元(约合113.64亿人民币)和2098.48亿日元(约合115.40亿人民币),四年仅增长了3.7%。
ARM的盈利更是个大问题,ARM在前述财年内只有2019财年盈利1339.66亿日元(约合73.67亿人民币),2018财年、2020财年和2021财年分别亏损313.80亿日元(约合17.25亿人民币)、428.19亿日元(约合23.54亿人民币)和338.73亿日元(约合18.62亿人民币)。
英伟达前述文件透露,软银曾在2019年和2020年考虑过将ARM进行IPO,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市场无法给软银提供必要的投资回报。尽管苹果、高通和亚马逊等Arm的被许可方收入和利润飞速增长,市场估值飙升,但ARM最近却遭遇了收入不增、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挑战。如果ARM上市,显然需要面对短期收入增长和盈利的压力,资本市场预计ARM将需要做出重大的战略变革,包括削减开支以及将价值最大化。
这也是软银持续推动ARM出售的主要原因,同时去年软银投资的资产股价下跌、估值不断缩水,愿景基金二期亏损达100亿美元,并拖累了集团业绩,软银也急于脱手变现。
英伟达文件声称,收购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因为IPO将迫使ARM将聚焦的领域收窄,并减少对新技术的投资。而对英伟达来说,拿下ARM也将对其在人工智能业务布局有所助益。不过,多重监管使得这笔交易恐怕很难落地。来源:搜狐科技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