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使家庭生活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数据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社会对其影响的讨论。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数据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随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展。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 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式。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香港是“李家的城”吗?梁文道:有人叫李嘉诚奸商,公司新闻,成都金大立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香港是“李家的城”吗?梁文道:有人叫李嘉诚奸商

    ​​来源:一点号


          香港人对李嘉诚,经历了一个从喜爱到愤慨的完整过程。喜爱他的人,说他是“香港梦”的伟大实践者,憎恨他的人,说“香港人每赚5块钱,就有一块钱进了李嘉诚的腰包”。这一切,都要从李嘉诚的香港楼市往事说起。

          01

          1951年,香港人口仅仅200万,10年之后,其数量已经逼近300万,增幅接近50%。也就是说,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从住宅到商铺、写字楼,正在孕育着巨大的需求。1955年,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并获得第一桶金,蜚声全港。3年后,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1958年,李嘉诚从香港繁荣的工业区北角买下一块地皮,在上面盖起来了长江工业大厦,共12层。2年后,又在柴湾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占地12万平方米。六十年代的香港,并不太平——工人运动、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动荡的形势让很多人选择离开,地产项目也随之低价抛售。借此机会,李嘉诚大举低价收购物业,重金地产项目,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没过几年,当大批商家重新回港时,房价早已是水涨船高。根据统计,1959年香港市区的平均地价为工业用地104.85元/平方米,商厦、写字楼等商业用地1668.44元/平方米,住宅用地为164.75元/平方米。到了1980年,这三类土地的价格分别攀升至:29549.03、124379.06、13728.30。单纯土地增值一项,地产持有者即获得了280.8倍、73.5倍、82.2倍的升值收益。而这大幅的升值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彼时“卖楼花”盛行,但这种需要与银行共进退的方式并没有得到首富青睐。之后,李嘉诚将房产高价抛售,并转而投资更具潜力的地皮,用于出租。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 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400万港元。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1972年将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天,长江实业股票就从发行价3元升到6元,李嘉诚赚得盆满钵满,后又迅速地拿钱去囤地。有人统计过,仅在上市的一年内,李嘉诚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

          02

          剖析李嘉诚的人,喜欢把1977年形容成其财富史上的分水岭。那一年,他“擎天一指”,开始举足轻重。1977年,李嘉诚与老牌英资地产商置地集团竞投中环与金钟两个地铁站的商业建设权,成功夺标。同一年,他还收购了拥有香港中区希尔顿酒店的美资永高公司,成为当时华资收购外资第一人。一年之后,中环站上的环球大厦分层发售,广告见报8个小时后,全部售完,交易总额达到5.92亿港元。几个月后,金钟站上的海富中心开盘,总值9.8亿港元的物业也被抢购一空。这两个项目,不仅为李嘉诚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港府和银行的信任,一举成为华资地产商的领头羊。
          之后的故事,吴晓波在《李嘉诚是怎样的一个陷阱》中这样讲述——从1970年代末开始,受回归预期的影响,英资集团开始部署撤离,李先生被他们选中为“接盘侠”,1979年9月,汇丰银行将总市值28.6亿港元的和记洋行以6.39亿港元出售予李嘉诚,使之一跃而入港商超级俱乐部。1984年中英谈判,李嘉诚积极向中方靠拢,高调入资荣毅仁的中信信托。此后三十年,他成为北京最信任和依靠的首席商人领袖,长袖善舞间,硬生生地让香港成为了“李家城”。李先生对大陆的勇猛进击,则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1992年底,北京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新战略,李嘉诚扮演了一个热烈响应的重要角色。就是在1993年,和记黄埔获准入股盐田港,持有70%的股份,共同投入60亿元建设集装箱码头,这是当年度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同期,李嘉诚与北京宣武区签署大型城建工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东方广场。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李嘉诚配合港府狙击索罗斯,在股市、不动产、船坞专营及公共服务事业等领域大有斩获,于次年如愿登顶香港首富。
          03
          首富的称号,与东亚金融危机同时来到。金融危机前,董建华在香港推出“八万五”计划,即每年要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香港有7成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房子。然而,这项政策触动了“收税阶级”利益,又赶上金融危机,最终成了房价下跌的背锅侠,胎死腹中。此后,从2002年开始,香港的房价便指数式的攀升,再也没能下来过。而1999年成为首富后的李嘉诚,其商业帝国几乎渗透到香港的每一个角落——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
          以至于有香港市民曾表示:“我不得不去李嘉诚的百佳超市买东西,但即使只花一块钱我也要刷卡,让他承担点手续费。”那时候,李嘉诚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几乎垄断香港的超市。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的资料,截至2012年,百佳和惠康共占本港超市73%市场份额,其中百佳市占率33.1%。而更为著名的是一位香港学生的作文——《李家的城》。“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 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挡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用宗庆后的话说:“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梁文道则在《地产霸权》一书的导读中表示——

    “最近十多年来,香港社会对富豪的看法有很大变化。十几年前坐出租车和司机讲起李嘉诚,十个有九个会竖起大拇指,称他做‘李超人’;今天要是坐出租车和司机讨论‘诚哥’近日的事迹,我保证十个里头有十个会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大骂‘官商勾结’,甚至叫他为‘奸商’。”

    不过,在2017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这样形容自己的商业经历:“自1950 年创业至今天,我从塑料制造业,发展至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经营多元化业务,包括地产、基建、电讯、零售、港口、能源和飞机租赁等等;以零售业为例,自1979年收购和黄,从当年的31家店,发展至今天606家,服务香港700万市民,全球店铺更达13000多间,服务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

    04

    然而,再好的故事都有结尾。首富的楼市往事,是随着“李嘉诚跑了”的呼喊声,告于段落的。2015年9月12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刊发了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文章称,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李嘉诚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其道义制高点已经失守。彼时的李嘉诚,已经出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屈臣氏、东方汇金中心、重庆大都会等多个内地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至2018年,李嘉诚出售的内地资产近8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48亿元)。不仅是内地,李嘉诚也在逐渐远离香港。“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李嘉诚在2012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这样表白。但到了2015年1月,长实及和黄联合发布公告,将分三步对李嘉诚家族庞大资产进行重组,并同时将公司注册地从香港变更为开曼群岛。如今,截至2018年底,长和的总资产为12322.44亿港元,其在香港及内地的资产分别为700.33亿港元和724.05亿港元,合计为1424.38亿港元,按此计算,长和在香港及内地的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仅为11.55%。同一时间,英国开始惊呼——李嘉诚要“买下整个英国”。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英国投资早已超过4000亿港元,李家控制着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超40%的电信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英国码头、超50万平米的土地资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参考资料:

    《李嘉诚是怎样的一个陷阱》,作者:吴晓波,2015年9月20日

    《李嘉诚,体面告别》,倩男、晶晶、梦迪,AI财经社,2018年3月16日

    《李嘉诚的世纪告别》,肆柒、泰勒,中国基金报,2018年3月16日

    《永远的李嘉诚》,毕亚军,华商韬略,2018年3月16日

    《香港折叠:权贵乐土与平民末路》,蛋蛋姐Coollabs,酷玩实验室,2019年8月7日

    《普通市民李嘉诚》,财经无忌,2019年8年21日

    《揭秘李嘉诚为何逃离香港:现在备受质疑港人骂其奸商》,陈新焱、徐庭芳,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

    《宗庆后指李嘉诚垄断 致港人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中国经营网,2013年8月16日

    《李嘉诚“离开”香港:半数资产移师欧洲》,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8月5日

    《地产霸权》,潘慧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国内油价迎“两连涨”,加满一箱汽油多花12元
    下一篇:杭州女司机把车“开上天”了!实在是高!!
    金大立免费服务热线
    028-83734198
    地址:成都彭州市工业开发区天彭镇旌旗西路419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2020 成都金大立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