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
11月14日,微软宣布:公司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部门负责人沈向洋将在明年年初2月1日正式离职。
沈向洋位列微软13位EVP(执行副总裁)之一,这个位置上只出现过2位华人,一位是陆奇,一位则是沈向洋。这位微软领导结构中位置最高的华人,也被外界誉为“微软在中国的形象大使”。自沈向洋离职,硅谷科技巨头华人高管再无人能出其右。
沈向洋于 1996 年加入微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成员之一,服务微软超过23年。沈向洋2004 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和首席科学家,随后建立了我们熟知的搜索引擎Bing。2016 年 9 月,微软组建新的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沈向洋为负责人,这一部门之后开发出人工智能微软小冰。
沈向洋是一个典型,他的身上有着许多“微软华人高管”的相似背景,也延续着这些“微软华人高管”的相似归宿:他们年少成名,拥有着非凡的智力和才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罕见地远渡重洋赴美深造;他们赶上了90年代互联网浪潮,打破种族制约的职业天花板、成长为这艘科技巨舰中掌握话语权的极少数华人;他们选择回国,成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未来技术的布道者和建设者;他们在天命之年相继退隐,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
那些年的微软华人高管——
李开复
李开复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在以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而被人熟知之前,他还曾在苹果、SGI担任过副总裁、总裁。
抛开近年来因个人言论引发的争议,李开复对科技行业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二:
1998年,李开复接受微软总裁比尔 · 盖茨的委托回到中国,创办一个进行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机构,并出任首任院长。在科研环境尚显落后的1990年代末,李开复和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带着数十名刚毕业的本土博士,在研究院里进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的研究,那时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尚未真正到来,PC电脑都没有普及。而时间证明,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它的“毕业生”中包括金山CEO张宏江、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以及刚刚退休的百度总裁张亚勤等。
第二大贡献,创办创新工场。虽然在孵化器和共创空间不胜枚举的当下,创新工场并未有太大出色的表现。但很大程度上创新工场是国内孵化器的探路者,它的出现与李开复的个人光坏双位一体,打破了中国创业环境单打独斗的原始状态。
教育者和投资人是他目前所扮演的角色。继他之后,不少已达天命之年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也纷纷选择以两种身份作为离开一线工作后的新起点。
陆奇
陆奇是复旦大学87届计算机系的精英,于2008年加盟微软,此前曾在IBM和雅虎工作。陆奇加盟微软后,曾领导微软必应(Bing)搜索部门,后来被提拔为该公司应用和服务集团负责人,该集团涵盖Office、必应搜索、Bing应用、MSN、Skype、SharePoint、Exchange和Yammer等产品。在陆奇领导下,微软Office软件扩展至iOS和Android移动设备。
陆奇是大陆华人在外资科技公司总部所任职位的最高级别。作为微软在线业务部门总裁,陆奇是微软四大业务部门负责人之一,曾掌管一支10000多人的技术团队,并直接向CEO萨蒂亚·纳德拉汇报。
加盟百度后,陆奇得到了李彦宏足够的器重,成为百度有史以来职权最大的高管。
陆琪上任后随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甚至有些激进的改革:2017年2月8日,陆奇裁撤百度医疗事业部,移动医疗事业部被整体裁员,只保留医疗大脑团队;2017年8月,曾被李彦宏重金押宝的O2O业务百度外卖被出售;2018年4月,百度金融分拆。
陆奇为百度定下的愿景是“All in AI”,但作为布局未来的战略,AI并不能为当下的百度带来利润,“All in AI”成了一句威胁这家美股上市公司价值的话。2018年年初,李彦宏出面否认百度“All in AI”的战略方向,陆奇也逐渐不再过问传统业务线的情况。此时百度给他的职权承诺与当初相比严重错位。
不久之后的2018年5月18日,陆奇宣布卸任,之后的两个交易日百度股价累计下跌15%,市值缩水14%,造就“史上最贵离职”,不少百度员工纷纷留言惋惜“这是一场四万人的失恋”。
离开一线管理工作后的陆奇,也像李开复一样转型投资人角色——美国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Y Combinator全球研究院院长。
张亚勤
12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3岁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31岁成为IEEE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在他人的印象中,“天才”是张亚勤身上最为显著的标签之一。
出任百度总裁前,张亚勤曾在微软公司工作16年。 31岁加入微软两年后就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任职期间,他一直积极推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并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云计算发展战略。
2014年9月,张亚勤加入百度,任职总裁,负责新兴业务拓展。除了核心搜索业务没碰过,张亚勤几乎接触了其他所有的业务,先后负责过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教育、医疗、国际化、公关等业务。
张亚勤为百度云提出了ABC概念,即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三位一体,并引入苹果大中华区企业部总经理和生态系统负责人尹世明担任百度云总经理,云业务目前已经为百度带来收益,是财报的高光点也是张亚勤在百度以来的最大功绩。
但在百度工作的五年来,张亚勤一直在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15年底开始,张亚勤开始接手公关与政府事务长达一年多,这其中16年时血友病吧被卖和魏则西事件让百度口碑一落千丈至今未能翻身;随后陆奇空降百度出任COO,百度所有业务线均向陆奇汇报,包括张亚勤在内。
一直以来,百度对张亚勤的希望是一个优秀的公关角色、一个称职的对外发言人角色,而他也一直尽力做好这些工作。今年3月,张亚勤宣布“退休”,他表示将开启Life3.0,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中澳学术交流当中。
张宏江
张宏江是微软中国的“元老级”人物,是世界多媒体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一流的科学家,是计算机视频检索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
1999年,创始人之一的张宏江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一年之后又创立了融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研究成果转换于一体的微软亚洲工程院。曾担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自2011年10月起,张宏江出任金山软件CEO和执行董事兼任金山云CEO 。 同时,张宏江还任任猎豹移动,迅雷有限公司及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
2016年,张宏江正式退休,并加入源码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
时代结束 英雄落幕
正如陆奇和张亚勤离开微软早有预兆一样,近年来业内一直盛传着沈向洋将不期离职的猜想,可以说这个结局是意料之中。自萨提亚·纳德拉出任新CEO后,他将微软原有业务进行大调整,弱化主业Windows、放弃智能手机业务,对高管全面换血,而沈向洋作为微软前CEO鲍尔默时期的最后一位执行总裁,沈向洋的离开似乎充满必然性。不过由于纳德拉确立的微软“云优先、AI优先”的战略思路与沈向洋的职能相重合,加上二人曾有共事经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沈向洋仍能继续这个职位长达五年。
虽然沈向洋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负责人,身居要职。但相比几年前,这个EVP的含金量还是被不断稀释。
18年3月,微软进行内部架构大调整。拆解多年来象征微软的Windows和设备部门,成立两个新部门——体验与设备部门、云与AI平台部门。其中,云与AI部门的成立将最赚钱云业务从沈向洋手中彻底剥离出去,沈向洋的工作就只剩了领导人工智能基础科研这样边缘性质的工作,没有商业话语权。
沈向洋离职后,其工作职责将由现任 CTO Kevin Scott 接任,微软的AI业务进一步整合,对微软而言未尝不是好事。以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微软小娜和微软小冰为例,微软人工智能部门分散,不利于资源调度、也并不利于用户认知。
张宏江曾在张亚勤离开微软时在微博上感慨,“一个时代的结束!”到今天,这些华人高管或已经转变身份、或即将退隐告别舞台,——可以说这是两个时代的结束——PC时代的结束以及外企时代的结束:
他们曾在PC时代效力于全球IT行业的金字塔公司,但如今面向未来的微软将要重点布局量子计算、云与混合现实,服务软件和Bing搜索将成为过去式,这是不可逆的大势所趋,他们出众的管理才能和前沿认知适合于瞭望员和宣传员的角色,但已经不再适应于担当新兴业务的负责人。
此外,外企思维在辅佐这些人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的阻碍,对于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存在认知偏差,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这能解释陆奇、李开复、张宏江等人最终为何转型投资人,也能解释张亚勤最终决定投入教学和中美学术交流的原因。
虽然沈向洋并没有明确透露接下来的去向,但他今日在公开信中写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去探寻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挑战;去思考为产业、为下一代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还能多做些什么。”字里行间似乎在暗示像张亚勤一样回归学术。
在微软的华人高管尽数离开的同时,微软也不断在中国公众的视野中消失,这家曾经新闻不断的大公司,开始默默走向后台。
作为人工智能的“黄埔军校”,微软仍然输送了我国大量人工智能新贵:“阿里云”之父王坚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如今他带领下的“阿里云”占全国公有云市场份额的50%;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2005年至2008年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负责人,如今商汤科技是中国AI领域估值最高的独角兽;旷视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孙剑其与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甚至比主流的TensorFlow的诞生还要早半年;此外百度CTO王海峰、小米林斌都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任职经历……
“沈向洋“们的离开,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和悲壮色彩,他们缔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即将亲眼见证下一个更好的时代的到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