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摄像头大致是下图中这样:
最近,有人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但我们可能忽视了摄像头对人类日常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他们认为:
我们周围不乏传感设备,我们早已习惯了它们的存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性,甚至已经建立了某种情感连接。不过,人类需要重新思考与传感设备之间的关系。
正是持有这种态度,受到批判性设计启发的一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摄像头,旨在对设备感知功能及其对人与设备关系的影响进行批判性反思。
这款设备英文名称为 Eyecam,直译过来便是“眼相机”,这名字诚不欺我!
据了解,这款设备能以高保真度复制人眼动作。
emmm 可能大概也许真的会变革人机关系吧,就是有点“孩怕”......
当然,这一设计并非是恶搞,它出自德国萨尔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
该实验室写了一篇正经的论文,题为 Eyecam: Revealing Rela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Sensing Devices through an Anthropomorphic Webcam(Eyecam:通过一个拟人化的网络摄像头揭示人和传感设备之间的关系),将在下个月举行的第 32 届 ACM 计算系统人为因素会议(2021 ACM CHI Conference)期间正式发表。
Eyecam 的五种角色
实际上,不论是摄像头、智能音箱,还是动作感知雷达芯片等,传感设备已变得无处不在。
德国萨尔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认为,以下几个层面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
研究团队之所以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摄像头,有两方面考虑。
首先,每个人都非常熟悉这一设备,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关于它的讨论中、并贡献自己的个人经验,从而促进对人与技术关系设计的包容性讨论。
其次,网络摄像头作为图像传感设备存在“模糊性”,因而值得研究——它们是远程通信的基础,其中的干扰和隐私风险也值得考量。
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出的 Eyecam 将扮演 5 种不同的角色,它可以是一位调停者(Mediator)、一位观察者(Observer)、一面镜子(Mirror)、一种存在(Presence)、一种代理(Agent)。
3D 打印+树莓派
研究团队设计的 Eyecam 以人眼形态为模型。
外形上,它是一只受驱动的眼球,直径为 24 毫米,瞳孔部分则是一台摄像机,另外眼睑和眉毛部分都受驱动,共同构成一款高度拟人化的设备。
具体来讲:
目前 Eyecam 系统已开源(链接:https://marcteys.github.io/eyecam/)。另外在材料上,皮肤部分是由一种皮肤色素硅树脂(Ecoflex00-30)制成。
为提升逼真程度,研究团队还做了这两方面努力:
最终,Eyecam 能够很好地对视野范围内的人及周边环境进行识别。
神奇的是,“眼睛”会自己睁开。
对于移动主体,也能实现持续跟踪。
如果不觉得诡异的话,我们还能把它当做一只萌宠,进行一番互动。
当然,Eyecam 还是有小脾气的。
和他人聊视频的时候,Eyecam 眼球的转动决定了画面的方向,Eyecam 闭上眼,画面就会变黑,真是有种把自己的眼睛挂在屏幕上方的既视感。
因为你不想再被“窥视”,所以暂时将它眼睛闭了起来。
其实关于 Eyecam 的玩法还有很多,不得不说,虽然 Eyecam 看着有些诡异,但的确要比传统形态的摄像头更有温度,某种程度上对人机关系进行了一番革新。
最后一问:如果有机会购买这样一款智能化摄像头,你会选择入手吗?
二维码